当前位置:主页 > 文化专栏 > 包头纪事 >

老包头的九行十六社

时间:2021-11-13 | 栏目:包头纪事 | 点击:


新中国成立之前,包头商业很多行业的手工业、运输业、钱当业密不可分,行商、座商、小商小贩亦难区分。

清嘉庆十四年(1809),包头村改置包头镇后,设立了包头镇公行,管理商业和手工业。商业按行业划分成社,管辖毛社(绒毛行)、合义社(留人小店)、永盛社(估衣行)、保安社(汉族经营的牲畜行)、清真社(回族经营的牲畜行)、生皮社(皮行)、得胜社(肉业)、净发社(理发业)、恒山社(山货行)、合义社(面食品业)、仙翁合义社(饭馆业)、药王社(经营中药材),集锦社(走外蒙古的旅蒙商)、聚锦社(走内蒙古的旅蒙商)、马王驼社(驼运户)、河神社(渔业)。手工作坊前设店铺经商的有义和社(纸业)、绒机社(毛口袋业)、威镇社(熟皮业)、义仙社(染布业)、金炉社(金、银、铜、铁铺)、油仙社(制油业)、清水社(粉、糖、豆芽、豆腐经销)、六合社(木匠铺)、义和社(鞍毡业)、集义社(靴鞋业)、成衣社(缝纫业)、裁绒社(制毯业)、锥子社(绱鞋、钉鞋)、笼萝社(制作笼、萝、秤)、新公义社(柳篓业)等。

民国十四年(1915年),包头镇商会成立,将包头商业经营规模较大的行业称“九行”,即皮毛行(贩卖皮毛生意)、杂货行(经营日杂百货)、油粮行(经销粮油)、陆陈行(收购存储粮食)、牲畜行(进行牲畜贸易)、蒙古行(汉人与蒙古人进行商贸)、货店行(代替客商买卖货物)、银钱行(银行)、当行(典当行)。当时还有十六社的行业团体,分别是成衣社(为人缝制衣服)、威镇社(制作皮袄)、集义社(制作皮靴、鞋)、义合社(制作马鞍)、鲁班(木工)、义仙社(染色业)、合义社(制作白皮)、清水社(粉糖业)、仙翁社(饮食店业)、金炉社(铜铁业)、旃檀社(制作白毡及毡帽鞋袜业)、绘仙社(画匠)、恒山社(售卖山货、杂货)、理发社(剃头)、得胜社(宰杀牲畜)、公义仙翁社(制作点心干货)。

民国二十一年(1932),包头县商会将原九行改为十二个同业公会,即是皮毛公会,油粮公会,米面公会,牲畜公会,货店公会,杂货公会,京货公会,运输公会,蒙古公会,药材公会,布业公会,钱业公会。商业社(十六社)的组织继续存在,进行经营活动。

新中国成立前,包头商业主要有皮毛行、油粮行、牲畜行、旅商行、杂货行、货店行、药材行。

皮毛行

皮毛行是留住客商、代客买卖、存放、转运皮毛的中间商。包头皮毛店分北路店(专做与外蒙古的皮毛贸易),西路店(专做与新疆、青海、宁夏等地的皮毛贸易),顺德店(专做的内蒙古、陕北等地的皮毛贸易),包头村著名的皮毛店为公义店,清朝道光年间就组织有皮毛社、生皮社。清末民国初,著名皮毛店有广义恒、广恒西、天成恒、双顺裕、广义公、天德源、义成昌、大义长、德兴源等。

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0-1905年),包头皮毛店约442户,资金11.92万元(银元),从业人员816人。民国8年(1919年),仅宁夏运至包头的羊皮就有1000担(每担360张),羊毛500万公斤,驼绒、羊绒20万公斤。民国15年(1926年),包头有皮毛店26户,皮庄7户。年集散套毛、秋毛500万公斤,抓毛10万公斤,羔毛2.5万公斤,嘴子毛1.5万公斤,茬子毛1万公斤。山羊绒75万公斤,山羊毛5万公斤,驼毛250万公斤,羔皮5万张,猾子皮5万张,山羊皮5万张,狐皮1万张,狼皮2000张,牛皮5万张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是包头皮毛行的鼎盛时期,当年集散驼毛150万公斤,羊绒5万公斤,西宁羊毛25万公斤,杂路羊毛350万斤,山羊毛2万公斤,白山羊10万公斤,,狐皮6000张,狼皮1000张,猞猁皮200张,山羊皮8万张,老羊皮6万张,大羊羔皮3万张,小羊羔皮1.5万张,猾子皮2万张,马皮2000张,豹皮50张,沙狐皮500张,狗皮6000张,灰鼠皮2万张,子皮500张,牛皮5000张,狸子皮500张。

1939年,日军占领期间,通往西北各省的商路基本断绝,刚刚回升的包头商业和手工业再度陷入困境。当时包头皮毛集散量只是民国25年(1936年)的一半,只有36户皮毛店。1941年,包头输入羊毛量不足90万公斤。1949年春,包头有皮毛店28户,资金23.5万元,从业人员632人。皮毛来源去路堵塞使毛价一落千丈,每百斤羊毛只能换2匹白布。

油粮行

油粮行主要从事粮食贸易兼设油房。油粮行分河路店、市口店、现粮店、麻猴店4类。河路店是专营黄河运至包头的粮食,每年约有300余艘大船往返河套与包头之间,河运粮食达12余万石。输入包头粮食除供居民食用外,主要输往周边蒙古族聚居地。市口店专门倒粮盘子。他们资金雄厚,一般有6000两白银,而且有足够的底粮,以防一旦买主需要现粮可以如数付给。现粮店是自进自销,供本市市民和进城购粮的蒙古族牧民需要。麻猴店只倒卖近郊农民粮食。清末民国初,粮油行著名商号有复盛公、复盛西、双和店、宝兴源、隆盛昌、复合德、义盛泉、公合兴、通和长、复顺恒、恒兴长、公义合、大有魁、天洋合、广生店等。

民国十五年(1926),包头每年集散19万石粮食,粟麦各为7万石左右,有粮店29家,收购的胡麻菜籽销往天津,粟麦多销往京津、保定一带。民国24年(1935年),包头有16户粮油店,全年营业额为90万元(银元)。年销售米、麦约10万石。从北平运至包头大米约300石。从五原运胡麻子约1000石,杂粮8000石。包头火车站发运粮食400吨,小米1000吨。输入小麦900吨。1939年,包头库存粮食小麦1400石、燕麦2500石、荞麦1000石、豌豆1500石、黑豆100石、扁豆50石、糜子4000石,黍子200石、麻子300石、胡麻300石。1941年,包头有粮油店19户。到了1949年,包头有粮油店77户,其中有河路店10户。

此外,粮油加工兼销售的现粮店称六成行。民国15年(1926年),包头碾米磨面业有40余户。民国25年(1936年),包头六成行有22户。1941年,包头六成行有40户。1949年,包头现粮店有67户。

(旅蒙商与牧民互嗅鼻烟壶)
旅蒙行

旅蒙行是包头最早出现的商贸行业,旅蒙商将粮、油、糖、盐、布、茶等运至蒙古族居住地换回牲畜、皮毛等。旅蒙商分座商、行商(专走外蒙古)和顺德“小货郎”(专走乌兰察布盟、伊克昭盟、阿拉善盟)。清末民国初,包头著名的旅蒙商号有永合成、复义兴、德厚义、合义隆、德泰长、通兴公、德春西、天义长、大德生、致远昌、兴隆西、忠厚和、大义德、大义西、大顺西、双盛和、双盛恒、双盛裕等。

清末,包头有大小旅蒙商300多户,从业人员2100多人,资金11.5万两白银。民国九年(1920)前,旅蒙行从包头运出货量值30万两白银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包头有规模较大的旅蒙商21户,中小户651户,从业人员2534人。民国18年(1929年),由于外蒙古限制对华贸易,旅蒙商降为430户。同年,据统计,旅蒙商运至蒙古族居住地砖茶2500(每箱75公斤)、洋布3000匹、斜纹布1000匹。1943年,包头旅蒙商较大规模的有9户,从业人员184人,资本额为4.2万元。1949年时,包头市蒙古业同业公会所属商号只有成记、德裕成、广义祥3户,从业人员34人。旅蒙行行会组织有集锦社、聚锦社。

(10两锭)
杂货行

杂货行经营洋布、土布、绸缎、铁器、糖、茶及日用小商品。民国十二年(1923),京包铁路通车后,形成专营京津绸缎、布匹、瓷器、鞋帽、糕点的京货行,著名商号有崇集永、德铭号、德华兴、大德成、永升斋、通彩华、复德和、如月号、双盛茂、源顺泰、德顺成、天合永、永顺恒、恒盛原等。

包头最早经营杂货的商号是如月号,从清朝乾隆年间创办至新中国成立前,有250余年历史。清道光年间,杂货业组织有恒山社。民国十五年(1926),包头有杂货店86户,京货店50余户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包头有规模较大杂货店50余户,从业人员1000余人。全年营业总额50(银元)。民国28年(1939年),包头京货业有商号55户,杂货行有商户62户。1941年,受日寇战时经济统制,包头商业蒙受摧残,京货业歇业10余家,货物短缺。到1949年时,包头有杂货业92户,丝棉业、百货业有37户。

 

货店行

货店行是代客存放货物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业,分为客栈、货栈、经纪人等。清末民国初,包头著名的商号有广恒西、义同厚、广义恒、复新和、义德成、恒德号等。

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包头有货店19家,每年从黄河运至货店的水烟约4万箱(每箱100公斤),盐324石(每石150公斤)。从河北运至货店的土布40万匹、斜纹布14.47万匹、糖2.5万包(每包75公斤)煤油1万箱(每箱32公斤)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从五原、临河等地运至货店盐700吨、杂货1500吨、糖3万包(每包75公斤)、茶7000箱(每箱砖茶55公斤,贡尖茶每箱32公斤)。土布15万匹、洋布5万匹、铁条500吨、烟6000箱(每箱120斤)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包头有货店24户。1944年,包头有货店12户。1949年,包头有货店16户。

(平绥铁路兑换券)

药材行

药材行主要经营苁蓉、大黄、枸杞、甘草、红蜜、锁阳、黄芪等中草药。其中甘草为大宗,当时包头成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、杭锦旗和阿拉善盟甘草的集散地。清朝道光年间,包头药材行组织有药王社。清末民国初,包头著名的药材店有永恒西、广和公、元记、西碾房等。民国11(1922),包头集散甘草达3000吨。民国十五年(1926,包头集散甘草300万公斤、枸杞10万公斤、苁蓉7万公斤。包头集散甘草最多达2000万公斤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包头有药材行15户,营业额达30(银元)。1949年,包头有药材店5户。除去集散药材,包头还有经营中草药的中药铺。清代包头著名的中药铺是永和公。民国年间,包头著名的中药铺有永和公、春和公、常泰和、永仁堂、永合堂、广义堂、德庆堂、通和德等。民国7年(1918年),包头开始有了经营西药的药店,最早的中西药房为万古药房。民国16(1927),刘镇远开设了中西药房。民国二十年(1931),高菘笙开设了绥西中西药房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白芳洲开设上海中西药房。1949年,包头有中药房16户,西药房6户。  

新中国成立时,包头的工商业较之过去也有了一定发展,当时的行业有发电、化工、砖瓦、木器、制革成品、熟皮、印刷、文具、铁工制品、红炉制品、铜锅洋铁、修车补带、笼萝、柳制品、纸香、毛纺织、麻纺织、成衣、鞋帽、碾磨、糖粉、酿造、染整、毡制品、金银首饰、陶瓷、艺术用品、画漆、日用百货、棉布、国药、新药、烟茶、肉业、薪炭、酱菜、干鲜货、日用杂货、饼饽糕点、粮油、饲草、租赁、皮毛、旅蒙、餐饮、理发、浴池、钟表、眼镜、镶牙、照像、旅店、货栈、杂营、牲畜、牛奶、电器修理、五金、估衣、古董、鼓轿、鱼店、大烟(鸦片)等行业。

 

撰稿:赵宝元

编辑:邬建成

审核:赵宝元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

 

相关文章